背景:个人信息泄露程度:因为近十几年来,国家互联网飞速发展,国内网民直线上升(2015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88亿)开设的大大小小的网站也越来越多(域名总数3102万个)但是正如你所见,网站多且庞杂,他们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安全建设差。而这些庞杂的大小网站储存的个人信息量却是惊人的。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已知的已经达到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
相关法规:202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密码领域的第一部法律;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3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新版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4月28日,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信息安全技术 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办法》获批正式发布;6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正式实施。
危害:第一,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关系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1.导致经济损失。比如当消费者的姓名、地址、电话、银行卡号泄露时,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贩卖、利用。
2.给个人带来巨大精神压力。比如经常被装修公司、保险公司、网络购物平台的电话、短信打扰,在拒接电话或短信之后,还会有很多电话不分白天黑夜地进行骚扰。
3.导致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比如网络购物时会将地址和电话都十分清楚地显示在商家的数据库以及快递单上,因此,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并进行打击报复、敲诈、勒索甚至绑架,或者被他人冒名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威胁到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名誉。
第二,互联网企业信息安全关系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大量的企业经营数据在互联网上存储和流转。一旦信息被非法利用,一方面会造成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经营信息被盗取,阻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收集的用户信息被非法利用,影响企业信誉的同时也会给用户造成极大影响。
第三,互联网国家信息安全关系我国的稳定和谐发展。当前随着“互联网+政务”以及各种办公一体化软件的利用,越来越多的国家机关也在通过互联网更加便捷的开展工作,一旦上述信息被攻击或盗取可能会涉及很多国家的机密数据,导致我国的决策方针或研发成果被盗取。
原因:其一,企业过分逐利。一些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霸王条款等方式强制性收集个人信息。在获取信息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信息进行保护,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内鬼”,或者因为技术漏洞,造成隐私泄露。
其二,政府监管乏力。政府部门缺乏主动有效的监管,没有及时对于行为叫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治理的措施,更没有对于违法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这就导致有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恃无恐。
其三,消费者的忽视。一些消费者在进行使用时没有注意阅读隐私协议,导致频繁掉“坑”。还有一些消费者对于信息获取存在误解,认为使用时下载不使用时删除就不会泄露隐私,另外,一些消费者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没有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对策:第一,进一步加强数据保护意识。当前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互联网的参与者,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都要加强数据保护意识,通过媒体宣传来不断宣扬网络隐私保护的意义,通过案例宣传、公益广告等形式让用户真正了解信息泄露的危害,构建数据保护意识。
第二,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护能力。一方面,用户要增强自己的隐私保护能力,要详细阅读各类软件提供的隐私保护协议,避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和单位要加大网络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构建专门的信息保护部门,提升信息保护能力。
第三,构建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出台完善的行业准则,约束网络服务企业做好企业和用户信息的保护,对于信息保护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要及时督促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网络信息攻击和盗取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增加违法成本,杜绝盗取信息现象的出现。